我不敢說全部樂器也是一樣,起碼打鼓就很不同。不過,這個「共通點」,很多樂器都適用。
就是「指尖」!
中學時代曾經參加學校的合唱團,那時候已經知道,彈琴不是隨便把手放上去按鍵就行,用的是指尖「啄」下去!
後來見別人玩結他,才知道按弦也是用指尖壓弦。
甚至旅行途中,見台灣人玩陶笛,原來也是用指尖按洞。
現在自己學小提琴,第一堂就被老師「抽書」︰怎樣按弦?我當然知道也是指尖啦!
然後我留意到,老師的指頭很「肥大」,是從小學琴廿年的成果。
跟著我開始留意樂手們的指頭。
都是胖嘟嘟,微微向外彎,側看有點像鴨咀!
先看大師級的Isaac Stern。


他的指頭,絕對是「鴨咀」的最佳示範!
其他樂手也是。

還有一個特點︰就是指甲都剪得很短!


玩長笛的,也是圓乎乎、胖嘟嘟的、指甲很短的指頭。

曾經在一個blog看到blog主分享在工聯會學小提琴的趣事,第一堂老師要求所有同學剪指甲,第二堂就有位女生退學了,原因是她捨不得她的水晶甲!
鋼琴更不消說,指頭都成了錘子般。

眼尖的人,應該認得這雙手。

嘿嘿!沒錯!就是屬於走紅全世界的朗郎!

招牌「chok樣」!

撐遠了,回正題。
學樂器,首先得放棄做指甲。
我不好水晶甲,偶爾塗搽甲油。實驗證明,按弦並不會劃花甲油,只是心理上的擔憂,拉琴時會不自覺地小心翼翼,減低左手的靈活性,不太方便。所以我現在都不塗左手了,要玩甲油的話,只塗右手便算了(家中儲了一堆,看著它們被棄置一角也有點可憐)。
然後呢,因為低音的弦線多用鋼弦,弦身較粗,按得久會痛,表皮也會變粗變硬。
跟著是墜入一個循環︰長硬皮-->撕掉硬皮-->再長硬皮-->撕掉...
簡單點說,就是會長繭。
習琴十四個月,已經克服這個循環,左手指頭開始變得穩定,長硬皮的日子少了。
再下來,就得接受指頭變形!
首先我發現指頭開始「長肉」,就是開始變得胖嘟嘟,「肥大」起來。
近日的新發現,是指甲開始向外彎。
小妹的指甲本是拱形生長,尤其忍不住手癢,常常「拔倒刺」,日積月累下來,指甲漸漸向內靠攏。
但是近日摸摸指甲,甲邊微微向外翻,似有長「鴨咀」的傾向。
雖然是非常微細的變化,但是心裡卻歡喜得很。那是日子有功的成果。
身邊有位好友天生指尖向外彎,而且她把手指張開也能彈八度以上,根本就是上天賜她一雙適合彈琴的手,她也喜歡鋼琴,卻從來沒有下定決心去學。
朋友,看到這裡,心動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