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戲劇理論, 其中一個題目是劇種. 戲劇有很多種類型: 喜劇、動作片、古裝片、行業片、科幻、愛情......
還有一種, 尚未有正式學術名稱, 昊sir稱作「戲說」, 行內又有人謂是「化裝講古(古裝片)」或「歷史演義劇」。
這就是今年書展, 昊sir (我始終不習慣也不想稱他為吳博士) 的講座題目: 「戲說香港電視劇」。
雖然未有明確定義, 但一些借古諷今、借題發揮的古裝劇便是屬於「戲說」的其中一種, 例如《金枝玉孽》、《鹿鼎記》. 歷史與戲劇之間虛實相間, 真假互錯.
巧合地, 書展另一個講座, 易中天的「品古人、品名人」, 當中不少聽眾提問: 「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、王允獻貂嬋等情節是否真實?」而易教授的答案是, 全是虛構, 當戲看就好了, 不要認真.
同樣是「戲說」。
從來就是中國人的拿手好戲, 挪用歷史事件, 粉飾誇張一番, 經過說書人的舌燦蓮花, 執筆者的無窮想像, 將一件平平無奇的事件描述得高潮跌宕、峰迴路轉、牽動萬千聽眾讀者的情緒, 大呼過癮。
本來就是無傷大雅, 娛樂大眾的事業。故事說得動聽, 文筆寫得精絕, 就能登上文學殿堂, 好像《三國演義》、《西遊記》。
然而歷經數百年流傳, 深入民心, 我們早已將之視作歷史的一部份, 甚至傳授予下一代。
不單經典作品如此, 一些劇集也被觀眾誤會, 以假當真。尤其一些細節、官職, 對於中國歷史不甚了了的我們, 根本無力分辨。
近來做了一個以女狀師為題材的劇集, 大家當然知道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女人能夠上公堂做狀師, 然而很多關於衙門的制度、官吏的編制, 我們根本不知道, 甚至連州、府、縣的概念也混淆不清。即使有research部門的支援, 也不可能一下子消化數百年的衙門演變。於是我們最常用的方法, 就是採取觀眾一般認知的概念, 而這些概念又源自多年的劇集教育。
這種做法十分危險, 換了昔日的我, 一定覺得很不舒服。因為我一直認為電視深入觀眾層面廣, 有教化作用, 我們不認識的事情可以不提, 但不能說錯。但做了這些年, 我明白到, 戲劇與歷史是有分別, 戲看完, 一笑置之便好了, 不要認真, 也不要相信。正如昊sir或易教授所講, 「戲說」終究不是歷史。
5 則留言:
原來昊sir有去書展講talk?錯過了@@(星期六去了書展....兩個小時有一個半小時以上是在人群中迫迫迫.....)
「戲說」應該說是一種genre吧...不只香港獨有,其實外國的也有啦,《大長今》能不能說是「戲說」?教化的始終不是電視台,而是學校,如果因為一部劇集提及的「戲說」,可以被學校的老師加以利用去引導學生認識(或愛上?)歷史,那是學生的福氣,老師的功能.....與電視台的關係,不太直接:p
昊sir的talk是在星期五, 我特地請假去聽(十年沒聽他講課了, 很有重回校園的感覺).
你說得對, 《大長今》也是一個好例子. 雖然我知道電視最大功能是提供娛樂, 但它的影響力實在鉅大, 不能輕視. 你知道嘛, 在易教授的講座上, 有好幾位家長及同學都提到老師要中學生看《三國演義》, 我接收到的訊息是, 連老師也把《三國演義》當正史看. 你說危不危險? 況且, 我自己有很多"歷史知識"是來自電視, 後來才知是謬誤. 個人經歷尚且如此, 何況其他觀眾?!
『看電視以為是真的』的確是一個大問題。這相當於幾十年前,民智未開之時,戲迷在街上大鬧那些電影裡的大奸角是衰人一樣。今日『看電視當真』可視為是以上所講的現代版。
反過來看,電視拍得好,拍得逼真,才會有如此的副作用。但如果連老師也把電視內容當正史看,的確令人震驚。有這種陋習的老師亦應自我檢討,為何會把小說當正史來看,再誤導自己學生。
其實「老師也把《三國演義》當正史看」,問題明顯在老師@@畢竟這個涉及現在的老師水準問題,很複雜耶.....
在wisenews找到了經濟日報昊sir的講座:
電視劇四大特色
談到電視劇,吳昊教授就以《戲說香港電視劇》為題,大談本地電視劇的四大特色和現象。
「戲說劇」是一個新名詞,大陸改革開放後、1985 年左右才發明的,有別於「歷史正劇」,指一些玩樂式古裝劇,是內地從前不容許出現的題材。原來是香港開創了這方面的先河,1983 年的《歡樂長安》是先例。「當年 TVB 編劇組阿頭鄧偉雄,稱它們為『歷史演義式劇集』,演義即是可以再創作;劉天賜則稱它們『化裝講古』,化古人之裝然後胡說八道。」吳昊指,整個 80 年代的文化,都是嬉嬉哈哈飲飲食食追女仔,社會上沒有人嚴肅地生活。
「這種借古時人物借題發揮的方式,是從金庸作品學來的。他的《笑傲江湖》就被指是影射文革,而《鹿鼎記》的韋小寶不停做臥底,是文化身份的不明確。」吳昊說,香港的戲說劇,影響了台灣及內地的創作,《還珠格格》正是一例。而《金枝慾孽》借妃嬪爭寵,令人看到 OL 的辦公室鬥爭,也是近年的好例子。
從《金枝慾孽》聯想到,香港電視劇的另一現象是「女性主導劇」。它的出現,一是因為收費電視的出現,令觀眾結構改變;二是女性的社會地位日漸提高,吳昊說此現象其實有可尋。「女強人的觀念其實也是由 TVB 帶起的,《家變》的洛琳(汪明荃),當年就是婦女的崇拜對象。」
自強女人 vs. 低智男人
「師奶」,近年由負面形象變成代表自強不息,她們既守住傳統的親情家庭,亦可擁有自己的事業,如《再見亦是老婆》(1994 年)和《婚前昏後》(2001 年)。到去年《女人唔易做》描寫時代女性處境,首次在電視上描述未婚媽媽借種產子,十分大膽,反映女性的社會地位和角色跟以往已經截然不同。
「女人愈來愈強,『阿旺式男人』應運而生,《戇夫成龍》的單純、白癡男主角,是借鏡《阿甘正傳》。」吳昊又引用林沛理的《影像的邏輯與思維》,指低智小男人的一個特色,是語言的紊亂、失常,他們的說話反智、有懶音或鄉音、古靈精怪、無厘頭,也是一種「特技」,稱為語言奇觀(verbal spectacle)。「是由周星馳、林敏聰、曾志偉開創的,最近的《十兄弟》也是一例。」
最後的一個特色就是「公務員交響曲」。公務員出身的曾特首,名言是「我要做好呢份工」!無獨有偶,我們的電視劇也多描寫公務員,警察、消防員,都是熱門的劇集主角,80 年代的《新紮師兄》,到 90 年代末的《陀槍師姐》皆是代表作。推而廣之,講律師、醫生、廉署、鑑證科的劇集也有不少,因為香港人喜歡專業精神,而「專業」向被強調為精英主義的社會認同。
gabe,
謝謝你將報導轉貼. 當天我也做了筆記, 並且問昊sir取得他的powerpoint文本. 稍後有空整理後再po上來, 公諸同好.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