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有聽過一個說法,說若果某刻很想很想吃某種東西,大概是身體缺乏該種食物富含的營養,身體向大腦發出訊號,告訴你去補充。
大概買書看書也是同樣道理。我和三少尤愛買書買碟,家中雜物堆疊成山成海,不時爆發山泥傾瀉的慘劇,對於別人清爽的家十分羨慕,極致是無印式簡約家居。於是對於如何執屋收納的書特別感興趣。
從前講家居的書大都是收納指南,教人把東西從地板搬入櫃,這種從A搬去B的方式,根本解決不了雜物堆的煩惱。
直至我看到翻譯外文的《太多了︰減法的生活美學》,教人應當捨棄多餘舊物,特別是所謂有紀念價值的東西,怕丟掉有負送禮人的一番心意,其實是自欺欺人。心意,不在乎那件東西存在與否,而是你心中在意與否。有心,即使東西丟了,對送禮人仍懷著感謝之情,領受別人的心思,已然足夠。
而最令我當頭棒喝的,就是樓價高昂,雜物佔用的面積換算成樓價,就會覺得絕對不值得花這些空間去存放!
很好,那一段時間都花過些努力,不過丟的東西不多。
動力不足,而且有些東西很漂亮,有些東西有一天可能用得著。
後來再看到一本日本繪本《髒亂房間大作戰》,很有共鳴,看完也燃起了執屋的動力。
不過又是三分鐘熱度。
跟著看到誠品推薦新出版的《零雜物》,封面上那一句「你還要讓雜物綁架你多久」已經很吸引。
這書初看,跟《太多了》很像,不過換成台灣人來寫。
作者深受雜物之苦,曾經為存放雜物揹起三個物業的房貸,沉重的經濟負擔,如山的雜物,令她身心皆疲。
看完作者清屋過程(她稱之為「青豆化」,源自村上春樹的書《1Q84》)後,作者花了相當多篇幅去剖析堆積雜物的成因。
當中有非心理因素,更多是心理問題,例如親人過世,睹遺物思故人,感情投射、依賴,而且丟掉遺物也有內疚感,於是堆疊家中,成為撇不掉的包袱。
作者引用不少案例去闡釋各種心理因素,都是有趣的故事,甚是精彩。
其後作者又指出,家中雜亂,影響的不單空間狹小、行動不便,也會影響人的健康和運勢,很有《秘密》的意味。
明白背後動機之後,執屋的動力更強。
本來不太捨得浪費的三少也卯起勁來,不斷把用不著的舊物送出家門。
我自己也清掉了一些一直不捨得但又用不著的美美妝品,好好的送走它們。不知是否正面思維影響,原本存放的櫃桶清爽之餘,連帶空間也好像擴張了!以往我擺了幾個無印買回來膠盤來分類存放,所有膠盤都是頭碰頭、腳碰腳的緊緊排在一起,但是丟東西後,膠盤間竟然出現空隙!
雖然行動只是剛開始,進展緩慢,但一點一滴地清理,相信有一天可以達成我理想的無印式家居!
延伸閱讀︰
清除不再符合當下的東西,認識真正的自己:專訪Phyllis
誠品專頁推薦《零雜物》
Facebook專頁(作者仍不時精選好文章上載)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